2012年行政院組織再造而成立文化部,立即推出8項關鍵策略目標,期許臺灣的文化建設推向更高的層次與更寬廣的面向;今2013年又擴大推動「7835文化發展計畫」,即臺灣7835個村里,政府希望長期推動文化藝術基礎紮根工作,提升公民文化素質,充實個人內涵,盼將臺灣在地文化厚植為柔性國力。當然國政當前,臺灣本土文化要向下紮根,期許能更高更寬更厚實,進而走向國際,首要仍需連結中國大陸(按: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藝術市場,占全球41.4%以上)。筆者觀察,當今在亞洲任何藝術博覽會上,參與者絕大多數都是亞洲的收藏家,他們對當代藝術的收藏產生十足的趣味,因此鑑於復合性的需求,兩岸確實需要簽定一個非關政治性的文化教育交流協議,即我稱之「文化ECFA」,個人深切期待兩岸應加快協商腳步,儘快簽署文化ECFA協議,以增進雙方情感,拉近彼此原有的心理距離,逐步消除雙方既有的心理戒備,融化兩岸的心理隔閣,建立昇化彼此互信基礎。才得以使臺灣泥土化的文化藝術,藉此平台接軌國際,我們的藝術才能發展得更加平順。本人願意戮力以行,期待以文化ECFA作為華人世界一個復興中華文化之據點與平台,累積轉化為在地生活內涵,以豐厚臺灣文化沃土。
臺灣在歷史的交錯中,受到不同文化的衝擊與交會,激盪出充滿”愛與美”的火花,具體展現文化的多樣性,而形塑出臺灣人民最基本特質「正直、熱忱、勤奮、樸實、友善與包容」,這就是所謂「優化的臺灣」。臺灣之所以優化,就是來自優質偉大的臺灣人民所構築而成,優化氣質,在全球各地已將優質的臺灣人,譽為是這片瑰寶之地最美的資源。美哉臺灣,我們當然深為感動與珍惜,同時也更懂得與國際公民社會共同分享,也理解應再付出更多,才能獲得豐厚的喜悅。
臺灣藝術研究院即在此一氛圍中孕育而成,當然我特別感謝中國評論社社長郭偉峰高瞻遠囑,真知卓見的提議,本人隨即邀集臺灣國展委員會多位資深決策委員商議後,體認出在華人世界中,臺灣文化確實不能獨立在臺灣本土,應藉由兩岸和平發展的利基接軌國際;個人以為,當前兩岸的經濟ECFA進程,多數人認為已到攻堅克難之際,大陸難再有更多讓利與突破性的協議,但我認同此項簽署,臺灣各階層確實獲得大陸不少和平讓利,人民也如實感到善意;是以,臺灣藝術研究院,原名「臺灣國展委員會」在政府註冊有案,設立宗旨在於鼓勵全球文化藝術創作者,以台灣的人事物景之美,透過油畫賽事,共同來彩繪臺灣之美,以展現臺灣的新精神。同時也期待藉兩岸和平發展的進程,將臺灣國展歷年油畫比賽所典藏的400餘幅得獎作品,及參賽藝術家與本院所屬院士等臺灣本土藝術家之創作導入大陸,推向全球華人世界,以取得更寬更廣,更有厚實的華人世界文化大交流之綜效。
再論,臺灣文化既是多元也強調本土化,其實要凸顯獨特性的本土化,才能真正接軌國際,這是一個不變的定律。探究,本會決策委員兼本院院士,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本土藝術家,他們自幼到長的養成教育非常紮實,就其個人、家庭及政府均花費不少資源,方能成就他們的代表性;奈縱觀今全球畫壇,卻獨漏這群有厚度的大師,肇致臺灣泥土化的文化,迄今仍未能獲大陸重視,遑論接軌國際。從而難認此一現象無因政治的分隔而放棄全面客觀、公正的視野,迫使台灣的藝術市場相對狹隘,個人對此深感憾;當然華人世界對臺灣文化亦不應以極端主義看待,用單向的思維去執行,我們生活在一個價值多元化的世界,同在地球村裡,我們應具友善包容的觀念、健康理性的想法,方屬正道。筆者,期期以為,兩岸的政治家、藝術家、典藏家們,應該更加公允持正、和煦寬懷,多些和諧相互提攜,共同步向康莊大道,走進世界之巔。
探究本人成立臺灣藝術研究院以來,常常在探索藝術心靈的夢,美學生命的悟,真誠作品的魂;筆者以為,要成為藝術大師,也許有不同的路徑,但敬畏生命,走進哲學,解謮信仰,寄望家園,用愛與美辦認審視人品與作品,科學探索美感與美學,努力體驗品味與品格,從善對待生活與生命。我想那是成為藝術大師必備的素養,也是做人做事應該具有的品質。個人衷心期待,兩岸文化應從速加強互動、縮小心理距離。兩岸文化並不只是一種單純的傳統文化,而是包含在文明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華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美哉臺灣!我們預知,中華文化的轉化、再造、創新,不是臺海兩岸單方可以獨自進行,唯有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我們應以”和為貴、和諧共生”、”用愛與美的力量”,打造和平發展互利共榮的丕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