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林富男說以南台灣為丕基,加强兩岸藝文交流



林富男:以南台灣為丕基,加强兩岸藝文交流

    中評社高雄12月14日電(作者 洪威喆)台灣藝術研究院院長、台灣藝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富男不久前應邀出席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舉辦“中華文化復興論壇”,發表“以南台灣為丕基,加強兩岸藝文交流”專論,該文指出,復興中華文化,有賴加強兩岸當代文化交流合作,促進觀光與人民的往來,並應以“南方”為文化復興的起點,因為中華文化是向南方遷徙的歷史,南方的閩南文化、客家文化保留更多中華文化傳統精粹。他更呼籲,兩岸應共同合作中華文創市場,簽訂“文化ECFA”,並以南台灣為丕基,整合兩岸藝文資源,加強兩岸藝文交流,用文化的感動力,讓地球村的公民共同去瞭解中華文化的人民擁有美好的德性,全文摘錄如下。

    中國夢的舞台上,台灣的角色不可或缺,大陸之所以迅速成為全球G2的經濟體,是政府帶頭改革開放,與人民共同努力的成功典範。此前,台灣企業界所挹注的資源也起了不少作用,當然大陸提供給台商良好的條件及廣大的幅員,才能共創大中華的繁榮昌盛。

    中華文化的復興,更冀望於加強兩岸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台灣在全球化地球村中扮演著優秀國際公民的角色。探究其因,乃源自保有中華傳統文化深厚的底蘊,加諸對文化創意的重視、多元文化的融合,深化了民眾素質,從而發展出傳統與現代相互融合、創意深邃的文化特質。

“兩岸應重視當代文化交流”

    兩岸同文同種,台灣絕大部份人的先祖來自大陸,同為中華民族“龍的傳人”,這幾乎沒有人會去否認的。但從1895年台灣被割讓給日本統治,到1945年國民政府遷台,直至1987年經國先生開放老兵可回大陸探親,彈指間兩岸業已分隔百餘年,雖然兩岸開放探親交流以迄已近30年。試想,縱是出自同一父母的親兄弟,百餘年不往來,生活習慣也會不一樣,何況這30年的相互交流,伊始互信的基礎是不夠厚實,雙方需要對彼此多一點耐心、包容與尊重。

    兩岸文化交流可親可近,我們都是一家人,共同擁有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通的歷史資產與文化語言,筆者以為,兩岸交流的重點應該加強當代文化的交流。

    2008年兩岸大三通促成全方位的交流,大陸居民來台觀光旅遊逐年增加,這段時間以來各項交流很熱絡,但雙方對彼此的瞭解仍然匱乏。就實務言之,許多大陸領導及其隨團來訪的人員,常發生已身處高雄接受招待,在高雄市舉辦各類型推介會,領導被請上台致詞,仍然會將高雄稱呼為台南,以為台灣就是台北、台中、台南、台東四個區域的組合體,把高雄市視為台南的一部份。審就此一狀況,訪者無誤說者無心,而是需要透過更深刻的交流來理解,唯有強化人與人直接面對面、手攜手的交流往來,相互學習、相互欣賞、相互包容,才能真正增進兩岸的友誼,為彼此創造互惠互利、共生共榮,透過兩岸在文化、文創、藝術上的交流與合作,創造感動力,優化兩岸的生活品質,提升公民素質,才是中華文化復興最重要的意義。

“南方是中華文化復興的起點”

    春風從南方吹起,兩岸當代文化的交流,是為了“異中求同”,“同中存異”。中華文化淵源流長,雖歷經民族融合,但各地方文化存在的差異非常大,而這些差異構成了中華文化豐富的面貌,我們探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應重視各地方的文化價值,從地方的文化歷史找到中華文化的痕跡,也需重視少數民族與地方文化為新時代中華文化帶來的活力。

    中華文化是一部族群流動與遷移的歷史,過去千百年來以漢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史,就是一部中華文化南遷史,史上有三次大規模的南遷,第一次發生在西晉的永嘉之亂,第二次在唐朝的安史之亂,第三次是北宋的靖康之難,還有其他小規模的遷徙,因此相較於“北方”很早就受少數民族統治與同化,南方繼承了更多漢族的傳統文化。

    中國南方的閩粵一帶,以閩南與客家為主,從閩南、客家文化的表現上,擁有更多漢族文化的“古味”,就語言來說,閩南語、客家話比普通話更接近古代漢語,因此用閩南語、客家話讀唐詩,比普通話更貼近當時的平仄音韻;而就服飾來說,相較於來自滿族的旗袍,客家傳統服飾更具有漢族特色,雖然它們皆已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份,但我們今日談到中華文化復興,就必須重視南方的語言、風俗保留了許多中華文化傳統的精粹,為文化復興帶來的影響力。

    台灣位處中國南方一隅,從文化的歷史脈絡來說,台灣人來自中華文化南遷又渡海,閩粵地區是台灣與中華文化的臍帶,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再加上南島語族的原住民文化,以及1949年遷台的外省文化,加諸日本殖民留下來的文化習慣,進而九○年後來自東南亞的新移民,共同構成了台灣文化多元的面貌,這亦是中華文化珍貴獨特的資產。

    高雄又是在中華文化南方之南,是先祖400年前渡海的第一站,兩岸的交流、海上絲路從此開始,因此高雄對中華文化復興來說,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與戰略地位。

    南台灣與北台灣的文化氛圍也差異極大。從1945到1950年間,隨著國民政府來台,帶來了近200萬的外省族群,構築了台北成為外省族群領導階級活動的政治、金融、媒體中心,中南部則以農業、漁業、工業為主。從而南台灣保有更多傳統文化的草根性,這也是筆者認為,兩岸文化交流必須重視南台灣的原因。

“高雄蛻變為工商文藝大城”

    位處國境之南的高雄,城市發展的歷史有百餘年,由於日據時代開發高雄港所致,將高雄以現代化城市格局作都市建設,充滿了工商與貿易的活力,人口快速增長,在1979年升格為直轄市,超越了台灣省會台中及台南這座自鄭成功時代以來,充滿歷史文化的古城,躍為台灣的“海洋首都”。

    倘以人體來比喻台灣,台北是大腦,高雄是心臟,這顆心臟提供台灣經濟發展的條件,在日據時期是透過高雄港作為台灣的經濟輸送帶,並配合當時戰爭物資需要,從糖廠、水泥廠、煉油廠、造船所、鋼鐵廠、造紙廠等,完成高雄初步的重工業化;國民政府來台後,台灣發展12大建設,高雄開闢臨海工業區與加工出口區,成為以重工業為主的台灣第二大城。

    由於長年來,國民政府的政策“重北輕南”,導致台北資源豐富,形成了南北落差很大,九○年代高雄的資深藝術家洪根深撰寫高雄現代藝術的發展史,書名就叫做“邊陲風雲”,即以“邊陲”意指高雄於台灣政治經濟的處境。

    三十年前人們對高雄的印象,存在著是一個以港口貿易、重工業為主的工商大城,充滿了來自各地的移民與活力,也常被譏為“文化沙漠”,因此激起高雄在地藝文人士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例如台灣解嚴後第一個人民團體“高雄市現代畫學會”就是在高雄成立;現在高雄還有“高雄市藝文團體理事長協會”,組織了高雄80多個藝文團體,其中有55個政府立案的藝文團體,亦是台灣唯一的藝文團體理事長協會,相當於大陸的文聯,此皆對高雄的城市景觀、藝文活動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高雄的文化藝術發展,筆者也概均參與其中。1985年時任高雄市長的蘇南成先生,便提出以“文化立市”為施政主軸,對文化建設不遺餘力,此間筆者任高雄市政府顧問職。鑑於當時的內惟埤,工廠違章林立,雜亂不堪,便向蘇南成提議,可將內惟埤及周邊土地整體規劃,用來蓋美術館,獲得他大力支持,因此高雄市政府透過土地重劃的方式,取得用地,方有今天高雄市立美術館園區,迄今仍為南台灣唯一的美術館,翻轉了高雄在台灣的文化地位,從此藝文人材大舉往高雄流動,帶動藝文的興起。

    九○年代高雄各大專院校的美術與設計相關科系成立,孕育當代美術人材,複合式的中小型藝文替代空間也迅速成長,結合藝文展演的主題咖啡館成為重要的實驗藝術場地;1998年時任高雄市長的謝長廷先生,與南台灣的藝術家緊密合作,以城市美學為概念,建構愛河文化流域,大力發展公共藝術,翻轉了高雄城市景觀。

    高雄又透過“閒置空間再利用”,將廢棄的老舊廠房進行活化,成為藝文展演空間與民眾遊憩的場地,如橋頭糖廠、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紅毛港文化園區等,以及高雄著名的“駁二藝術特區”,被比喻為高雄的“798藝術區”。今日看來,文化建設雖經十數年甚至數十年才有所成,然其開花結果,豔比桃李,“高美館”與“駁二”已雙雙成為高雄市最具人氣的藝術指標場域,不僅培養了大量的藝術欣賞人口,也促進優秀的藝術創作人才往高雄移動,奠定港都城市美學軟實力的基石。由於具有南台灣唯一的公立美術館與大型文創園區,未來還將有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期待高雄能成為南台灣藝文人材匯聚的軸心城市。

“兩岸文創藝術產業整合,從南方做起”

    高雄市的藝文發展正在起步,唯囿於現實,仍然無法擺脫台北中央政府對各項資源分配“重北輕南”的政經環境格局,這是南台灣人民共同的心聲。

    為了突破資源不足的困境,又急於將南台灣的視覺藝術走向產業化、幫助文創產業規模化,亟需建立一個公開、透明、標準作業的機制,成為被資本市場接受的文創公司,是當務之急。因此筆者2012年召集專業的藝術家、企業法人、企業家、銀行家、媒體人與學者專家共同投資,成立台灣第一家將股票公開發行的視覺藝術公司(8479),冀望藉由資本市場的挹注,促進文創產業發展,為兩岸帶來精彩豐富的美學生活,透過以視覺藝術產業為核心,在“原創藝術村”、“藝富網電子商城”、“台藝美術館”、“台灣文創銀行”及“設計與文創生活”、“公益平台”等5+1營運區塊下,不斷的延展由藝術與文化而衍生之營運價值,實踐台灣文創藝術有價化、普及化、貿易化之願景推動,促進藝術產業化,讓藝術有價值,讓台灣生活美學更容易被體驗,進而將中華文化透過商品輸出到世界。

    兩岸的文創發展,必須協力合作,倘若失去任何一方,都會失所附麗。文化創意,其實是一種如何優化、美化、生活化的概念,這方面台灣走得比大陸早,但大陸幅員廣大、市場更大,文化底蘊更深厚,倘能把老祖宗早期的文化思維,融入在現代人的文化創意產業,此一新文化是可以將中華文化發揚的更廣大,所以兩岸文創合作是絕對有必要的,兩岸合作共創的中華文創,互設工廠與營運中心,相互的拉拔、提攜、欣賞,甚至相互運用對方的資源,共創美好未來。

    現在台灣任何一家工廠、企業的市場已不侷限於在地城市、也不侷限於鄰近的縣市,台灣需要更廣大的市場,首要市場就是中國大陸,再次是華人市場,所以兩岸的經濟共同市場是不可分的。

    這裡也藉著習近平主席三中一青的概念,希望兩岸進行文化交流時,要以中南部為優先,兩岸的文化經濟市場,也應當從南台灣作起。

    2013年中評社在高雄舉辦“思想者論壇─從南台灣看兩岸文化交流”,與談人台灣“前外交部長”黃志芳,他就提出“希望看到中國式的文藝復興”,發揚優質中華文化,讓中國變成價值的制定者,現場與會來賓皆支持南台灣與大陸進行更密切的兩岸文化交流,增進對彼此的瞭解,並希望大陸能夠了解台灣的“本土化”並非“去中國化”,因為這是一個被“政治化”的議題,過去政府不允許人民去探討自己的土地與文化問題,但今日兩岸應該都可以理解,人民對鄉土的情感,是文化認同重要的組成,因此鼓勵人民認同自身成長的鄉土,同時鼓勵兩岸人民到彼此的土地觀光、遊玩、居住一段時間,就能降低隔閡,增加對彼此的認同。

    筆者從各項資源彙整出,兩岸的政府必須要正視一件事情,尤其近十年來,兩岸的文化貿易逆差將近新台幣兩千億之多,這是台灣向大陸買了許多藝術品,相較之下,大陸向台灣購買的藝術品實在太少了。從而兩岸確實需要簽定一個非關政治性的文化教育交流協議,即我稱之“文化ECFA”,個人深切期待兩岸應加快協商腳步,儘快簽署文化ECFA協議,以增進雙方情感,拉近彼此原有的心理距離,逐步消除雙方既有的心理戒備,融化兩岸的心理隔閡,建立昇化彼此互信基礎,才得以使台灣泥土化的文化藝術,藉此平台接軌國際,我們的藝術才能發展得更加平順。個人願意戮力以行,期待以文化ECFA作為華人世界的一個復興中華文化之據點與平台,累積轉化為在地生活內涵,以豐厚中華文化沃土。

    我們須知,中華文化的復興,不是要形塑文化霸權。儒家思想是很柔性的中庸之道,講求敦親睦鄰,重視倫理與道德,再讀老子、莊子倡導自然無為、順從平和,並非是霸權的再造。因此中華文化復興的立基點,是在既有五千年美好優質的文化下,包含在文明社會、現代化進程中,創造優質的當代生活,用文化的感動力,讓地球村的公民共同去瞭解中華文化的人民擁有美好的德性。

    中華文化的復興、再造與創新,不是台海兩岸單方可以獨自進行,唯有通力合作才能完美,我們應“以和為貴、和諧共生”、用“愛與美的力量”,發揮中華文化傳統的中道精神,打造和平發展互利共榮的丕基。



NEWS  

VIDEO NEWS

媒體刊載

林富男
林富男
台灣國展委員會 主任委員
學歷
  • 美國西雅圖城市大學企管碩士
  • 國立中山大學材料科學研究所
現任
  • 行政院 政務顧問
  • 臺灣藝術研究院 院長
  • 行政院觀光推動發展委員會 委員
  •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諮詢委員
  • 台灣民眾黨 中央委員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董事
  • 南台灣觀光產業聯盟 總召集人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藝術學院 講座教授
  • 廈門集美大學美術學院終身客座教授
  • 高雄漢王洲際飯店 總裁
  • 墾丁天鵝湖湖畔別墅飯店 總裁
  • 田甲興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 總裁
經歷
  • 總統府顧問
  • 行政院顧問、政務顧問
  • 總統府2006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經濟組副召集人
  •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
  • 行政院南方智庫副總召集人
  • 高雄市政府顧問
  •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青工會副主任
  • 中國國民黨高雄市黨部青工會委員長
  • 中華民國跨世紀青年領袖國務委員會總召集人
  • FAPA台灣人公共事務委員會顧問
  • 財團法人高雄市國樂團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 財團法人伯仲基金會、明德安和基會會董事
  • 財團法人高雄市文化基金會董事
  • 二級古蹟打狗英國領事館董事長
  • 高雄市孔子廟董事長
榮譽
  • 1986 當選高雄市首屆十大傑出市民
  • 1986 高雄市政府頒高雄市金質市鑰
  • 1989 高雄市政府頒高雄市榮譽市鑰
  • 1996 中國青年救國團頒幼獅奬榮譽奬章
  • 1998 中國國民黨頒二等華夏奬章
  • 2003 高雄市政府頒觀光貢獻特別奬
  • 2003 獲大韓民國東洋大學頒榮譽教授
  • 2004 獲大韓民國忠清南道聘任海外首席經濟顧問
  • 2006 獲屏東縣恆春鎮公所頒榮譽鎮民
  • 2011 教育部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審查委員
  • 2012 大韓民國朴槿惠總統海外顧問
展覽
  • 2011 北京台灣映像特展-台灣館開幕展
  • 台東縣政府邀請展覽-台東美術館
  • 台灣八大名家聯展-漢鄉畫廊
  • 2012 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
  • 首屆兩岸藝術新天地畫展暨論壇
  • 上海國際藝術博覽會
  • 台灣府城藝術博覽會
  • 台灣之美油畫特展-高雄捷運公司
  • 2013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邀請展
  • 交通部民航局高雄國際機場邀請展
  • 第16屆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個展
  • 高雄市文化中心展覽
  • 2014 第17屆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個展
  • 台灣新存在主義序曲-高雄市美術推廣傑人會聯展-國立海洋科技大學
  • 台灣新存在主義序曲~望春風-高雄市美術推廣傑人會聯展-高雄市文化中心
  • 藝協-戲古蛻今創作聯展-高雄市文化中心
  • 藝協-韻采交響曲-高雄市藝文團體理事長協會-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 中國宏寶齋美術院邀請展
  •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邀請個展
  • 典藏
  • 「蓮花錦躍」,澳門國父紀念館典藏
  • 「Formosa」,中國兩岸客家文化研究院典藏
  • 「阿塱壹古道」,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