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台灣文化力
  2016年是亞太地區新局的開始,象徵台灣20年民主政治的里程碑,代表一股嶄新的文化活力,承繼台灣這塊土地滋養的精神,在蔡英文總統文化政策基礎上,文化部提出「厚植文化力,帶動文化參與」作為核心理念,期望建構藝術自由支持體系、連結與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強調在地精神等主張,恰與臺灣藝術研究院願景相合不悖,如台灣國展油畫比賽長年來堅持以台灣的人、事、物、景之美為創作主題,參賽者須提出對台灣的歷史、社會現狀或未來想像,透過藝術表現對台灣文化、土地、人文與環境營造的思維與視野,並能表徵台灣精神的作品。
  從台灣國展油畫比賽的歷年參賽作品中,我們印證了好的作品,永遠根植土地、來自在地的道理,有參賽者描繪山川風景,有人抒發對社會時事、城市變遷的關懷,這些對台灣之美的創作表現,就是實踐文化力量的展現,促使藝術創作者思考台灣文化,進而創造藝術之美,透過展覽擴大了台灣之美,感動更多民眾,這就是對「文化力」的厚植。
    「文化力」在近年來逐漸成為新顯學,該詞有兩個要意,文化的力量與文化的能力,前者為文化向度的廣被與深化,後者是文化的功能與培育。「文化」來自人的集體社會活動,當人因應土地環境、生活處境產生習常性的活動形式與共有價值觀,便形塑了該社群場域的文化。因此,一個文化的強度,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的緊密連結,以及時間積累長度,反之,透過文化的薰陶,可以拉近人的距離,使社會朝向穩定、健康的發展。
  文化如泉水深流,以綿密細遠的感染力,灌溉土地上的人文環境,在歷史的演進中,形塑了社會的多元面向與集體價值觀。綜觀台灣的殖民統治歷史,是一段段淺碟式的文化經驗,走過上個世紀的台灣人,甚至經歷了清朝、日據、民國,這樣的生活經驗便以家族精神的方式,傳承了下來。在歷代的文化洗禮下,台灣形塑出一種拼裝型的「台式美學」。然而,移民帶來的文化活力,正是台灣最為特殊的文化力之源。
  台灣山川壯麗,來自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推擠,暗示身處大陸與海洋文化的撞擊,特立於島鏈要衝,成為華人四地臨太平洋的樞紐,各地移民在不同的歷史進程紛至沓來,造就當代台灣的多元文化景觀。
  萬年前,台灣即有「長濱文化」,五千年前台灣南島語族已進入農業社會,人類學家更從DNA、語言學角度,確認了台灣為南島語族的文化發源地,是台灣文化史的驕傲。台灣文化的基因又融合移民文化,繼而孕育了台灣人勇於開拓、冒險、包容、因時制宜的性格。
  個人有幸520受邀中華民國第十四位總統蔡英文就職慶典主禮台,在就職演講前,大會精心安排在府前廣場表演一場台灣文化演譯,從400年前開始登上台灣舞台,演出朝代興替、貿易版圖擴張、社會變遷的歷史脈絡,闡釋著台灣本土又多元的活潑文化,讓人殊為感動。
    我們在當代的台灣文化中,發現歷史留下的痕跡。17世紀,荷蘭、西班牙開始在台灣進行殖民統治,是台灣首次在大航海時代,進入全球化的貿易舞台,而對台灣最大的影響,便是荷蘭人招募了福建沿海的漢人至台灣開墾,讓台灣人民最感親切的作物「蕃薯」,相傳便是在此時引入台灣。
  台灣社會深受漢文化影響,鄭成功在台灣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閩南、客家族群於此大舉移入。而至施琅領軍推翻明鄭,台灣正式進入清廷版圖史冊。由於施琅規定赴台者不得攜眷,使得不少漢人與原住民通婚,因此有不少台灣人身上流有原住民基因;他又嚴格限制廣東客籍不准來台,使得後來客家人數落後於閩南人,形成台灣社會閩客族群比例大幅落差的面貌。
  1895年,台灣從清朝進入日據時代,歷時長達五十年的統治,現今仍可看到語言、教育、企業制度、工程建設等對台灣的影響,然而台灣人對日本的矛盾糾結的情懷,卻與1945年後來台的外省移民產生文化衝突,1947年更因語言與文化的差異,肇致不該有的二二八事件,自此更牽動了兩岸人民緊繃的情緒,迄今豈是一句遺憾或不捨便可縫合。
    族群的文化衝突,一直在台灣的歷史舞台上演,無論是什麼原因來到這塊土地,本省與外省,或近十幾年來從大陸、東南亞到台灣工作或婚配的新住民與移工,都考驗著所有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智慧。
  總統就職慶典表演上述節目,讓筆者感觸良深,也十足表徵著台灣文化與華夏文化是不可切割的史實。台灣無意挑撥族群對立或文化獨立,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家人,更需走向和諧和平合作的康莊大道。
  此回台灣國展的參賽作品中,看到了「美的力量」與「文化的力量」,從對原住民文化的歌頌,對眷村的緬懷,對環境的省思,我們看到藝術家開放、包容的心胸、多元文化的視野,足堪令人動容,我相信透過藝術的人文觀照,族群衝突終將和解,轉化為台灣文化發散到地球村的養份,在台灣土地上逐漸深根茁壯的原住民與東南亞新住民的文化基因,將成為台灣發展新南向的優勢。
    在過去十年的經濟發展,台灣受到大陸崛起的磁吸效應影響,台商前仆後繼前往開發,也帶動了大陸的經濟發展;在大陸產能過剩,藉由「一帶一路」布局歐、亞、俄大陸與東協版圖時,台灣面臨極大的挑戰,若能善用文化優勢,經濟先行,擱置意識型態的框架,台灣在既有的軌跡裡,成為東協十國、南亞六國北向的要道,亦是亞太區域南向的跳板,台灣會是「和平的積極溝通者」與「和平的堅定維護者」,大陸與東協恰似台灣向外展開的雙翼,藉此喻請RCEP與亞投行會員國家要高度關注和相互扶持,共同形塑未來發展策略,提升區域經濟創新、結構調整和市場發展。台灣人啊!台灣人,我們此刻正是迎風而起的時機。
  臺灣藝術研究院將善盡地球公民的責任,會是文化公益的模範生,從歷年舉辦油畫比賽,即不乏來自東協十國的參賽者,亦有來自東協的藏家,臺藝院有幸渥蒙台灣藝術股份有限公司全力支持,方能邁開步伐,展現台灣藝術的價值,產生了文化與經濟的連結,漫長的歲月沒有接受政府補助,全憑己身的社會責任一肩挑起。
  台灣藝術股份有限公司(8479)以視覺藝術產業為核心,於今年5月3日經文化部審議通過,營運模式具有未來性及市場價值,出具評估意見書函予行政院金管會轉中華民國櫃檯買賣中心,已於5月16日成為台灣第一間將股票上興櫃交易的視覺藝術公司。
  台灣藝術公司是一家穩健成長的輸出型文創產業整合公司,經營團隊秉持「勇於創始、善於創造、成於創新」的精神,透過5+1創新整合經營模式,串聯台灣上中下游藝術產業鏈,結合外部資源,打造「文化藝術創意產業資源整合服務」,讓台灣文創藝術有價化、普及化、貿易化,使藝術創作具有生產力,相信台藝公司將成為台灣藝術市場的新指標。
  有了台灣藝術公司在資金與資源上的挹注,臺灣藝術研究院展望未來,除深耕台灣本土藝術文化,重視社會公益外,更要藉由文化的穿透力與感染力,在華人四地展現台灣眾聲喧嘩、自由多元的民主價值,使兩岸與東協成為台灣的雙翼,讓世人認識台灣、了解台灣、進而愛上台灣。
臺灣藝術研究院 院長 林富男